當前位置: 首頁 品種 芥子功效與作用

芥子功效與作用

《*辭典》

【名稱】芥子

【出處】《別錄》

【拼音名】Jiè Zǐ

【別名】芥菜子(《孫天仁集效方》),青菜子(《分類草藥性》),黃芥子(《中藥志》)。

【來源】為十字花科植物[b]芥菜[/b]的[b]種子[/b]。夏末、秋初果實成熟時采收,將植株連根拔起,或?qū)⒐麑嵳拢瑫窀珊?,打下種子,簸凈果殼、枝、葉等雜質(zhì)。

【生境分布】全國各地皆產(chǎn),以河南、安徽產(chǎn)量最大。

【性狀】種子類圓球形,直徑1~1.6毫米,種皮深黃色至棕黃色,少數(shù)呈紅棕色。用放大鏡觀察,種子表面現(xiàn)微細網(wǎng)狀紋理,種臍明顯,呈點狀。浸水中膨脹,除去種皮,可見子葉兩片,沿主脈處相重對折,胚根位于2對折子葉之間。干燥品無臭,味初似油樣,后辛辣。粉碎濕潤后,發(fā)生特殊辛烈臭氣。以子粒飽滿、大小均勻、黃色或紅棕色者為佳。

【化學成分】種子含黑芥子甙、芥子酶、芥子酸、芥子堿、脂肪油、蛋白質(zhì)、粘液質(zhì)。酶解后所得揮發(fā)油名芥子油,含有異硫氰酸的甲酯、異丙酯、烯丙酯、丁酯、仲丁酯、丁烯-3-酯、戊烯-4-酯、苯酯、芐酯、苯乙酯和3-甲硫基丙酯。脂肪油是多種脂肪酸的甘油酯,其脂肪酸為芥酸、廿碳烯-11-酸、油酸、亞油酸、亞麻酸、棕櫚酸、花生酸、硬脂酸、山崳酸。

【作用】刺激作用:芥子含黑芥子甙,甙本身無刺激作用,但遇水經(jīng)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發(fā)油,主要成分為異硫氰酸烯丙酯,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。應(yīng)用于皮膚,有溫暖的感覺并使之發(fā)紅,甚至引起水泡、膿皰。通常將芥子粉除去脂肪曲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,用作抗刺激劑(刺激性藥物使用于皮膚局部,其作用不僅限于用藥部位,并牽涉到其他部位,產(chǎn)生治療作用時,稱為抗刺激作用),治療神經(jīng)痛、風濕痛、胸膜炎及扭傷等。使用前先用微溫的水濕潤,以加強芥子酶的作用(沸水則抑制芥子酶的作用)。應(yīng)用時間不超過15~30分鐘,皮膚敏感者只能應(yīng)用5~10分鐘。芥子粉用作調(diào)味劑,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,使心臟體積和心率減少。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,有時可緩解頑固性呃逆。內(nèi)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嘔吐,可用于麻醉性藥物中毒之治療。

【炮制】炒芥子:原藥簸凈雜質(zhì),置鍋內(nèi)炒至深黃色,微有香味,取出。放涼。

【性味】辛,熱。 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味辛,有毒。" ②《綱目》:"辛,熱,無毒。" ③《四川中藥志》:"性溫,味辛,無毒。"

【歸經(jīng)】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太陰經(jīng)。"

【功效】溫中散寒,利氣豁痰,通經(jīng)絡(luò),消腫毒。治胃寒吐食,心腹疼痛,肺寒咳嗽,痛痹,喉痹,陰疽,流痰,跌打損傷。 ①《別錄》:"主射工及注氣發(fā)無恒處,丸服之;或搗為末,酢和涂之。" ②陶弘景:"歸鼻。去一切邪惡疰氣,喉痹。" 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風毒腫及麻痹,醋研敷之;撲損瘀血,腰痛腎冷,和生姜研微暖涂貼;心痛,酒醋服之。" ④《日用本草》:"研末水調(diào)涂頂囟,止衄血。" ⑤《綱目》:"溫中散寒,豁痰利竅。治胃寒吐食,肺寒咳嗽,風冷氣痛,口噤唇緊。消散癰腫、瘀血。" ⑥《分類草藥性》:"消腫毒,止血痢。"
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調(diào)敷。

【注意】肺虛咳嗽及阻虛火旺者忌服。 ①《綱目》:"多食昏目動火,泄氣傷精。" ②《得配本草》:"陰虛火盛,氣虛久嗽者忌用。"

【附方】①治感寒無汗:水調(diào)芥子末填臍內(nèi),以熱物隔衣熨之,取汗出妙。(《簡便單方》) ②治上氣嘔吐:芥子二升,末之,蜜丸,寅時井花水服,如梧子七丸,日二服;亦可作散,空腹服之;及可酒浸服,并治臍下絞痛。(《千金方》) ③治婦人中風,口噤、舌本縮:芥子一升,細研,以醋三升,煎取一升,涂頷頰下。(《圣惠方》) ④治關(guān)節(jié)炎:芥末一兩,醋適量。將芥末先用少量開水濕潤,再加醋調(diào)成糊狀,攤在布上再蓋一層紗布,貼敷痛處。三小時后取下,每隔三至五天貼一次。(徐州《單方驗方新醫(yī)療法選編》) ⑤治陰證傷寒,腹痛厥逆:芥菜子研末,水調(diào)貼臍上。(《生生編》) ⑥治大人小兒癰腫:芥子末,湯和敷紙上貼之。(《千金方》) ⑦治腫及瘰疬:小芥子搗末,醋和作餅子,貼。數(shù)看,消即止,恐損肉。(《補缺肘后方》) ⑧治咽喉閉塞不通甚者:芥子三兩,搗,細羅為散,以水蜜調(diào)為膏,涂于外喉下熁之,干即易之。(《圣惠方》) ⑨治耳聾:芥子搗碎,以人乳和,綿裹內(nèi)之。(《千金方》) ⑩治眉毛不生:芥菜子、半夏等分。為末,生姜自然汁調(diào)搽。(《孫天仁集效方》)

【摘錄出處】《*辭典》

《中華本草》

【名稱】芥子

【出處】出自《名醫(yī)別錄》。

【拼音名】Jiè Zǐ

【英文名】India Mustard Seed

【別名】芥菜子、青菜子、黃芥子。

【來源】藥材基源: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Brassica juncea (L.)Czern.et Coss.及油芥菜Brassia juncea (L.)Czern.et Coss.var.gracilis Tsen et Lee.的種子。[br]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Brassica juncea (L.)Czern.et Coss.[Sinapis juncea L.]2.Brassica juncea(L.)Czern.et Coss.var.gra cilis Tsen et Lee[br]采收和儲藏:6-7月果實成熟變黃色時,割取全株,曬干,打下種子,簸去雜質(zhì)即得。

【原形態(tài)】芥菜 一年生草本,高50-150cm。無毛,有時具刺毛,常帶粉霜。莖有分枝?;~葉柄有小裂片;葉片寬卵形至倒卵形,長15-35cm,寬5-17cm,先端圓鈍,不分裂或大頭羽裂,邊緣有缺刻或齒牙;下部葉較小,邊緣有缺刻,有時具圓鈍鋸齒,不抱莖;上部葉窄被針形至條形,具不明顯疏齒或全緣??偁罨ㄐ蚧ê笱娱L;花淡黃色;花瓣4,鮮黃色,寬橢圓形或?qū)捫ㄐ?,長達1.l-1.4cm,先端平截,全緣,基部具爪;雄蕊6,4長2短,長雄蕊長8mm,短雄蕊長6mm;雌蕊1,子房圓柱形,長約lmm,花柱細,柱頭頭狀。長均果條形,長3-5.5cm,具細喙,長6-12mm;果梗長5-15mm。種子近球形,直徑l-1.8mm,鮮黃色至黃棕色,少數(shù)為暗紅棕色,表面具網(wǎng)紋?;ㄆ?-5月,果期5-6月。[br]2.油芥菜 本種特點在于基生葉長圓形或倒卵形,邊緣有重鋸齒和缺刻。

【生境分布】1.原產(chǎn)中國,為全國各地栽培的常用蔬菜。[br]2.原產(chǎn)美洲,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
【栽培】1.氣候土壤:對氣候,土壤要求不嚴,但以肥沃濕潤的砂質(zhì)壤土栽培為好,瘠薄土地生長不良。[br]2.種植:種子繁殖:早春播種,條播,播種前用15%食鹽水浸泡20分鐘,撈出再拌草木灰可防菌核病,行距7-8寸,覆土3-4分。定苗時,株距4-5寸。[br]3.生長期間,注意除草松土,但不宜過多施用氮肥,以防枝葉徒長。
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 種子近球形,直徑1-2mm。表面黃色至黃棕色,少數(shù)暗紅棕色,具細網(wǎng)紋,種臍點狀。種皮薄而脆,子葉折疊,有油性。氣微,研碎后加水濕潤,則產(chǎn)生辛烈的特異臭氣,味極辛辣。以子粒飽滿、均勻、色鮮黃、無雜質(zhì)者為佳。[br]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:表皮細胞1列,切向延長;下皮細胞1列,切向延長,大型,薄壁;柵狀細胞1列,細胞近方形或徑向延長,寬約20μm,其內(nèi)壁和側(cè)壁均增厚,外壁菲??;緊靠柵狀細胞層為色素層。內(nèi)胚乳為1列長方形細胞,內(nèi)含糊扮粒,其下為頹廢細胞層。子葉和胚根細胞中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。

【化學成分】種子含芥子油甙類成分,其中黑芥子甙(sinigrin)占90%,還有葡萄糖芫菁芥素 (gluconapin),4-個羥基-3-蚓哚甲基芥子油甙(4-hydroxy-3-indolylmethyl glucosinolate),葡萄糖芙薹素(glucobrassicin),新葡萄糖薹素(neoglucobrassicin),前告伊春(progoitrin)。還含少量芥子酶(myrosin),芥子酸(sinapic acid)以及芥子堿(sinapine)等。另含脂肪油約30%-37%,油中主為芥酸(eurcic acid)及花生酸(arachidic acid)的甘油酯,并有少量的亞麻酸(linolenic acid)的甘油酯。

【作用】1.刺激作用:芥子含黑芥子甙,甙本身無刺激作用,但遇水后經(jīng)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發(fā)油,主要成分為異硫氰酸烯丙酯,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。應(yīng)用于皮膚,有溫暖的感覺并使之發(fā)紅,甚至引起水泡、膿皰。通常將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后做成芥子硬膏使用,用作抗刺激劑(刺激性藥物使用于皮膚局部,其作用不僅限于用藥部位,并牽涉到其他部位,產(chǎn)生治療作用時,稱為抗刺激作用),治療神經(jīng)痛、風濕痛、胸膜炎及扭傷等。使用前先用微溫的水濕潤,以加強芥子酶的作用(沸水則抑制芥子酶的作用)。應(yīng)用時間不超過15-30分鐘,皮膚敏感者只能應(yīng)用5-10分鐘。芥子粉用作調(diào)味劑,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后性增加,使心臟體積和心率減少。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,有時可緩解頑固性呃逆。內(nèi)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嘔吐,可用于麻醉性藥物中毒之治療。[br]2.其他:豚鼠飼以芥屬植物可使甲狀腺攝取的作用受抑制且血清中SCN-升高。但并未發(fā)現(xiàn)食物中SCN-的含量與攝取的抑制有何關(guān)系。也有報告給動物長期喂飼芥屬植物可使其甲狀腺腫大,此可能由于分泌了過多的促甲狀腺激素所致。家兔靜脈注射芥子生理鹽水浸出液,血壓先有輕度上升,后則下降,呼吸增快。內(nèi)服可作刺激性祛痰藥,并治療腹痛,過量可致胃腸道炎癥。

【毒性】芥子油或芥子硬膏用于皮膚,如果時間過久或濃度過高,可引起發(fā)泡甚至化膿,此時即使停藥,愈合也較慢,此因芥子油已被吸入皮膚,停藥后仍繼續(xù)發(fā)揮作用所致。芥子油對粘膜刺激性很強,15%溶液滴入兔眼很快引起明顯的結(jié)膜水腫。小量芥子內(nèi)服作調(diào)味劑,大量引起嘔吐,更大量則引起強烈的胃腸道刺激。

【鑒別】理化鑒別 (1)取本品粉末約1g,置硬質(zhì)試管內(nèi),加固體氫氧化鈉1粒,酒精燈上灼熱,融熔,放冷,加水2ml使溶解,濾過。取濾液lml,加5%鹽酸酸化,即有硫化氫產(chǎn)生,遇新制的醋酸鉛試紙,顯有光澤的棕黑色。(檢查異硫氰甙類)(2)取亞硝基鐵氰化鈉1小粒,置白瓷板上,加水l-2滴使溶解,加上述樣品濾液1-2滴,顯紫紅色。(檢查異硫氰甙類)

【炮制】炒芥子:原藥簸凈雜質(zhì),置鍋內(nèi)炒至深黃色,微有香味,取出,放涼。

【性味】辛;熱;小毒

【歸經(jīng)】肺;胃經(jīng)

【功效】溫中散寒;豁痰利竅;通絡(luò)消腫。主風寒嘔吐;心腹冷痛;咳喘痰多;口噤;耳聾;喉痹;風濕痹痛;肢體麻木,婦人經(jīng)閉;癰腫;瘰疬
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-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敷。

【注意】1.肺虛咳嗽及陰虛火旺者忌服。[br]2.《本草綱目》:多食昏目動火,泄氣傷精。[br]3.《得配本草》:陰虛火盛,氣虛久嗽者忌用。

【附方】1.治關(guān)節(jié)炎方(《單方驗方新醫(yī)療法選編》):芥子末,醋調(diào)成糊狀,治風寒外侵所致關(guān)節(jié)疼痛及腫脹等癥。2.治嘔吐方(《千金方):芥子末,蜜丸,治胃寒嘔吐及臍下絞痛等癥。3.經(jīng)驗方(《孫天仁集效方》):半夏,芥子,為末,生姜自然汁調(diào)搽,治眉毛不生。4.治婦人中風方(《圣惠方》):芥子末,醋煎后涂頷頰下,治婦人中風,口噤,舌本縮。

【各家論述】1.《名醫(yī)別錄》:主射工及注氣發(fā)無恒處,丸服之;或搗為末,醉和涂之。[br]2.陶弘景:歸鼻。去一切邪惡疰氣,喉痹。[br]3.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風毒腫及麻痹,醋研敷之;撲損瘀血,腰痛腎冷,和生姜研微暖涂貼;心痛,酒醋服之。[br]4.《日用本草》:研末水調(diào)涂頂囟,止衄血。[br]5.《本草綱目》:溫中散寒,豁痰利竅。治胃寒吐食,肺寒咳嗽,風冷氣痛,日噤唇緊。消散癰腫、瘀血。[br]6.《分類草藥性》:消腫毒,止血痢。[br]7.《本草綱目》:芥子,其味辛,其氣散,故能利九竅,通經(jīng)絡(luò),治口噤、耳聾、鼻衄之證,消瘀血、癰腫、痛痹之邪,其性熱而溫中,故又能利氣豁痰,治嗽止吐,主心腹諸痛。

【摘錄出處】《中華本草》

《中國藥典》

【名稱】芥子

【拼音名】Jiè Zǐ

【英文名】SEMEN SINAPIS

【別名】白芥子、黃芥子、芥菜子、青菜子

【來源】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. 或芥Brassica juncea(L. )Czern. et Coss. 的干燥成熟種子。前者習稱“白芥子”,后者習稱“黃芥子”。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釆割植株,曬干,打下種子,除去雜質(zhì)。

【性狀】白芥子 呈球形,直徑1.5~2.5mm。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,具細微的網(wǎng)紋,有明顯的點狀種臍。種皮薄而脆,破開后內(nèi)有白色折疊的子葉,有油性。氣微,味辛辣。黃芥子 較小,直徑1~2mm。表面黃色至棕黃色,少數(shù)呈暗紅棕色。研碎后加水浸濕,則產(chǎn)生辛烈的特異臭氣。\r\n\r\n本品形如芥子,表面淡黃色至深黃色(炒白芥子)或深黃色至棕褐色(炒黃芥子),偶有焦斑。有香辣氣。

【鑒別】(1)本品橫切面:白芥子種皮表皮為黏液細胞,有黏液質(zhì)紋理;下皮為2列厚角細胞;柵狀細胞1列,內(nèi)壁及側(cè)壁增厚,外壁菲薄。內(nèi)胚乳為1列類方形細胞,含糊粉粒。子葉和胚根薄壁細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。黃芥子 種皮表皮細胞切向延長;下皮為1列菲薄的細胞。(2)取本品粉末1g,加甲醇50ml,超聲處理1小時,濾過,濾液蒸干,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芥子堿硫氰酸鹽對照品,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,作為對照品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通則0502)試驗,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~10μl,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,以乙酸乙酯-丙酮-甲酸-水(3.5:5:1:0.5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,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。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,顯相同顏色的斑點。\r\n\r\n

【含量測定】照高效液相色譜法(通則0512)測定。色譜條件與系統(tǒng)適用性試驗 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;以乙腈-0.08mol/L磷酸二氫鉀溶液(10:90)為流動相;檢測波長為326nm。理論板數(shù)按芥子堿峰計算應(yīng)不低于3000。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芥子堿硫氰酸鹽對照品適量,精密稱定,加流動相制成每1ml含0.2mg的溶液,即得。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細粉約1g,精密稱定,置具塞錐形瓶中,加甲醇50ml,超聲處理20分鐘(功率250W,頻率20kHz),濾過,濾渣再用甲醇同法提取三次,濾液合并。減壓回收溶劑至干,殘渣加流動相溶解,轉(zhuǎn)移至50ml量瓶中,用流動相稀釋至刻度,搖勻,濾過,取續(xù)濾液,即得。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,注入液相色譜儀,測定,即得。本品按干燥品計算,含芥子堿以芥子堿硫氰酸鹽(C16H24NO5 ? SCN)計,不得少于0.50%。飲片\r\n同藥材。炒芥子 取凈芥子,照清炒法(通則0213)炒至淡黃色至深黃色(炒白芥子)或深黃色至棕褐色(炒黃芥子),有香辣氣。用時搗碎。\r\n同藥材,含芥子堿以芥子堿硫氰酸鹽(C16H24NO5 ? SCN)計,不得少于0.40%。

【炮制】芥子 除去雜質(zhì)。用時搗碎。

【性味】辛,溫。歸肺經(jīng)。

【歸經(jīng)】歸肺經(jīng)。

【功效】溫肺豁痰利氣,散結(jié)通絡(luò)止痛。用于寒痰咳嗽,胸脅脹痛,痰滯經(jīng)絡(luò),關(guān)節(jié)麻木、疼痛,痰濕流注,陰疽腫毒。

【用法用量】3~9g。外用適量。

【儲藏】置通風干燥處,防潮。

【摘錄出處】《中國藥典》